新闻中心

大数据杀熟能否破解?生成式AI乱象如何整治?3名四川省政协委员共话“智能向善”丨两会圆桌会

2025-01-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四川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

  2.省政协委员章乐表示,大数据“杀熟”现象并非真的监听,而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进行信息推送。

  3.为此,徐科建议在水印技术中加入识别真假和追根溯源的功能,以规范生成式AI发展。

  4.同时,任静表示,大数据“杀熟”在特定环境下可能构成刑事诈骗罪,需强化自我法律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只需上传两张照片就可以“生成”亲吻视频、四大名著惨遭AI恶搞毒手;在评论区哭穷称“太穷了买不起机票”,结果真的等来了机票降价……

  2024年,AI发展十分迅速,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四川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在如今人人都可以便利使用AI的环境里,如何规范生成式AI发展,引导AI智能向善?就此记者采访了3位省政协委员。

  前段时间,年轻人群体中流行起了“反向训练AI”,这一现象让许多网友认为手机APP存在监听的问题,一同被关注的还有大数据“杀熟”能否被整治。

  手机APP是否真的有监听?大数据为何总是“杀熟”?1月20日,2025年四川省两会期间,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章乐。作为一名从事大数据领域的专家,章乐表示,在手机上装监听软件从技术层面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更是违法的,因此不太可能,大部分网友觉得自己被“监视”了并不是真的被监听,而是被“大数据”了。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大数据似乎总能猜到你的想法,进行相关信息推送。比如,晚上想去吃火锅的想法没有告诉任何人,却能收到与火锅相关的信息。这是怎么回事?作出吃火锅的决定后,用户可能会在手机上查找火锅店、看火锅店推荐、搜火锅店地址等等,“这些信息是公开的,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与火锅有关,于是手机才开始给用户推火锅有关的信息了。”

  章乐提到,这种情况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听”,但会让人觉得隐私被泄露了。依靠个人用户如何抵御“大数据杀熟”?虽然用户也可以各种奇招路数来实现,但随着数据算力和算法的不断改进,终归不是长久之计。“需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章乐表示,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但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科技会带来问题,但过程中一定要以拥抱新质生产力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就像一朵玫瑰花,虽然它有点刺,但是花却更美。”

  省政协委员、中兴微电子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徐科认为,治理AI产生的乱象,最重要的是政策制定方面。“现在AI可以通过算法,乐鱼体育官网把现实中不存在的人或情景生成出来,这就肯定涉及歪曲或者扭曲事实的情况,所以在政策方面必须去规范和监管,而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如何去识别真假。”徐科说。

  徐科介绍,在源头出口上,生成式AI可以运用水印技术,相当于一张“身份证”,通过水印我们不仅能辨别真假,还可以追根溯源,知道AI图片或视频是由哪个大模型生成的。

  对于大数据“杀熟”,徐科则呼吁企业可以考虑将人工智能算法和传统算法相结合。“以前我们没有这么多数据的时候,机票或者车票对于大家是非常公平的,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了现在的大模型它不是万能的。”徐科说,“我们以前有很多常规的经典算法,可以基于这样的数据库,给到每个人公平的待遇。我们现在都在追求个性化,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标准化、公平化、公正化,也很重要,我们可以用传统的不受人工智能影响的算法来做这些事情。”

  除了从源头上去规范AI行为,在AI运用层面上,我们也亟需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现在很多大模型有这样一种问题,比如如果直接问如何做一项危险的可能导致犯罪的行为,AI并不会回答,但加上“因为我需要保护自己和家人所以需要……”等引导,AI就会一步步回答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大模型训练后期,就需要让大模型对齐人类的价值观。

  为何让AI大模型对齐人类价值观如此重要?徐科举了个例子,目前AI产生的负面效果还只是生成乱七八糟图片和视频,但如果不加干预,随着人工智能越发聪明,你去下达一个“尽可能生产更多的别针”,为了最大化效率,AI都可能导致毁灭性后果。

  “这就涉及一个更深层次问题,即今后面对更加聪明的人工智能,人类如何运用有限的智慧去规训它为自己服务,这也需要我们整个行业去思考。”徐科说。

  无论是手机APP监听,还是大数据“杀熟”,省政协委员、四川罡兴律师事务所主任任静表示,上述行为都是属于网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手机APP监听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国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的隐私权进行保护;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利用对客户交易习惯和交易能力的熟悉,对不同群体同一商品进行差异化定价,从而获取不法利益,既是一种欺诈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任静进一步补充道,大数据“杀熟”在特定环境下可能构成刑事诈骗罪。

  任静表示,对于此类行为,要强化自我法律意识,敢于斗争,让不法之徒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共同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