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数字技术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僵局

2025-03-3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当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实施时间已近三分之二,但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17项核心目标及169项子目标的进展参差不齐,部分领域甚至出现倒退。”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指出,乐鱼体育平台未来5年是加速行动的关键窗口期,科技创新必须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留下脚印”的行动。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2025年是2030年议程通过十周年,如何推进2030年议程实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数字技术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僵局

  本次论坛以“数字科技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各方专家围绕数字技术助力气候韧性、碳市场、水资源、灾害风险管理等主题,共同探讨数字技术赋能2030年议程的落实等相关议题。

  2025年是国际冰川保护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警示,过去50年,全球冰川量平均减少50%,喜马拉雅地区部分冰川正以每年110米的速度消退,形势严峻。

  巴基斯坦40%的淡水资源依赖冰川供给。夏泽翰以当地冰川监测为例称:“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能精准预测冰川消融风险,但技术必须触达最脆弱地区,否则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谈。同时,AI模型需与本土知识结合,才能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理方案,例如巴基斯坦冰川区的黑炭污染监测必须融合当地燃烧习惯数据。”

  气候变化的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此。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提到,2024年全球气温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也对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大数据在实现气候韧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陈德亮指出,大数据的多样性和体量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他强调,大数据不仅能够提供实时监测和分析,还能通过AI和机器学习技术,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镜明进一步指出,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水资源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的影响尤为显著。

  陈镜明详细介绍了大数据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他提到,通过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机器学习技术,科学家可以更准确地监测并预测水资源变化,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主任哈米德麦哈穆德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卫星GPT”工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可实时分析灾害影响范围、人口受灾程度等数据。“这一工具成本低至每日2美元,并且无须专业工程师操作。若推广至发展中国家,乐鱼体育平台将极大提升政策响应速度。”

  随着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诸多挑战,第7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科学顾问约翰内斯卡尔曼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复杂性远超预期。“多个子目标衍生出无数组合,若仅孤立推进,可能陷入解决一个问题却加剧另一个问题的困境。”

  而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从多个维度推动了可持续发展。郭华东介绍,中国建立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大数据平台系统,发射了世界上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在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和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提前8年实现52%环境类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

  为加速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由郭华东牵头的“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DSP)。

  “这是一项历经10年积累培育、步入实施新阶段的计划。”郭华东指出,该计划的核心可以用“星云智慧”概括:“星”是整合全球卫星资源,构建虚拟观测星座;“云”代表云平台,建立一个集中的数据共享和分析平台;“智”代表大模型,利用AI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预测和评估模型;“慧”代表从环境、城市、生态、气候变化、水、能源等多个维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尤其注重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差。

  目前,已有来自29个国家的52个机构参与了该计划。“通过这一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效率。例如,通过共享卫星数据和分析工具,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郭华东说。

  论坛上,卡尔曼还展示了一幅“推车人”漫画:两人费力推石上山,却未意识到“圆形轮子”的存在。他指出,可持续发展不能依赖旧有模式,需用数字技术重塑工具与方法论,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与公众要共同探索更高效、更包容、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卡尔曼进一步表示:“让DSP真正释放潜力,不能仅依靠单一研究机构的努力,而是要会聚多学科人才形成协同网络,使这一科学计划如同滚雪球般持续壮大,最终形成覆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

  会上,卡尔曼代表全体参会代表宣读《数字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北京倡议》(以下简称《北京倡议》)。作为论坛发布的核心成果,《北京倡议》提出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的五大目标,旨在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为凝聚多方共识、推动数字科技领域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郭华东回顾,2024年9月发布的《数字技术加速可持续发展进程伙伴关系北京宣言》已获国际科学理事会、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成为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风向标。

  此次《北京倡议》进一步聚焦数字技术的实践应用,倡导各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能力共享。例如,利用空间技术监测小岛屿国家海岸线变化、协助非洲国家评估土地退化等,已证明技术赋能的实际成效。

  陈镜明直言,高分辨率卫星数据、气候模型等数据资源的开放是落实《北京倡议》的基础。“例如,很多商业卫星数据的限制仍阻碍研究,国际社会需建立更开放的数据共享机制,尤其应推动高解析度数据的全球流动。”

  “无人机、卫星技术仍是少数国家的特权,非洲多数机构甚至不知这些资源的存在。” 聚焦技术鸿沟问题,来自非洲的联合国卫星中心主任伊瓦利斯特卡拉姆呼吁《北京倡议》需优先关注非洲能力建设,例如通过联合培训、云端平台接入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获取并应用遥感数据。

  陈德亮提出,落实《北京倡议》需依托“大科学计划”凝聚跨国力量。“我们可以设置项目,邀请科学家、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共同参与,围绕灾害风险、水资源等议题开展联合攻关。”他特别强调青年学者的参与,“我们需要既懂技术又具国际视野的年轻人,他们在资深科学家的激励和支持下能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界创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