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工匠”解码产业转型“数字密钥”
前段时间,学生黄巧灵来到校企共建的希施玛金融大数据处理中心实习,参与AI数据标注等真实项目。行业术语本就晦涩难懂,还会随政策、市场动态调整释义。起初,黄巧灵时常出错。
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一对一答疑等方式,协同指导黄巧灵等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学生走出理解误区,提高标注准确率。这让很多学生意识到,数据标注并非简单“打标签”,而是用技术精准对接金融业务规则,从而努力保障数据合规、模型有效。
校企合作下,番职院学生在参与希施玛金融大数据处理中心项目数据处理时,准确率超过98%。这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也推动了企业技术升级。
这是番职院巧用数据要素,赋能金融企业发展的生动案例。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乐鱼体育平台国家相关部门重视发展数据产业,明确数据采集、存储、治理、分析、交易、应用和安全7个数据技术和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乘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东风,广东省数据产业发展迅猛,数据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很多数字职业应运而生。广东对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锚定国家发展所向、地方产业人才所需,番职院主动对接数据产业的中游和下游环节,高水平布局大数据技术专业群。
“我校以数据流为纽带,将信息工程学院五大专业有机串联,致力于打造坚实的数字化高技能人才‘孵化池’。”番职院党委书记林洽生介绍说,学校用大数据技术专业夯实“数据地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筑牢数据“防护墙”,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软件技术专业雕琢数据价值。通过建设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学校努力培育更多数字化高技能人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番职院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以产业链需求为“指南针”,携手中国电子云等链主企业,重构数字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师前往中国电子云跟岗调研,挖掘“岗位—任务—能力”清单,触摸产业脉动,校企协同绘制人才图谱。专业群积极开展“虚位以待”订单班等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索中高本贯通培养。同时,构建了“平台依托、菜单遴选、开放共享”的培训模式,推动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何有效激发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推动不同行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番职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鹏介绍说,基于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学院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物流枢纽的契机,精准对接、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学院聚焦金融、物流等产业,联动学校财经学院、现代物流学院,构建数据技术融合产业发展的多维应用场景,加速推进大湾区产业链智能重构。
“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仅掌握叉车操作、货物打包等实务技能,已无法满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急需懂物流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物流大数据分析、智慧仓储管理能力。
番职院应需而动,与京东物流等共建智能供应链共享实训基地,联合探索“数据为链、产教共生”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乐鱼体育平台学生可在真实商业场景中,开展库存周转率计算、市场需求预测等实战训练,运用数据技术合理安排仓储及运输计划。
“商品的系统库存数据为何与实际仓储数量不符?”番职院学生吴赛银在参与京东智能仓储真实项目时,遇到了难题。她通过仔细分析数据和多方核实,乐鱼体育平台找出了问题所在——拣货员误将一箱商品当作单件打包。为了不影响后续销售,她及时上报企业导师,采取拦截物流、重新发货、更改库存数量等措施,有效解决了问题。
企业真实项目的淬炼,为吴赛银成长为物流高技能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吴赛银在申通快递从事成本分析和物料管控工作。她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历史物料使用和成本数据,助力企业提升效益,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管理。
在番职院现代物流学院教研室主任刘世明看来,这种“数据思维”与“实操经验”的双重培养,让吴赛银等学生在接触智能仓储设备时,既能理解设备表层的操作逻辑,更能洞察其背后承载的数据流转体系,从而帮助他们建构相对完整的供应链认知框架。近三年,番职院累计为京东输送超200名现代学徒。其中,学生王胜保在电商大促中表现优秀,获得了“优秀实习生奖”和“最佳新秀奖”,成功竞选上片区“新锐之星”。
为努力打造高水平大数据技术专业群,番职院还着力开发专业群全域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健全多方联动、数智驱动、产教对接的运行管理和调优机制。据悉,近五年,番职院大数据技术专业群新增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牵头制定3项国家级教学类标准,定制化人才培养占比超20%,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万人次。学校一大批大数据专业群的学生入职大湾区企业,用专业才干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驱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蒋颖妍 记者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