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乐鱼体育APP:AI已在基层医疗应用是医生的对手还是助手?
当AI(人工智能)走进医院,我们能否想象它能给百姓看病开药?我们是否需要担心,AI未来将取代医生的位置?如今,AI的发展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狂飙”,在医疗领域亦是如此。
“大家觉得AI就应该像专家一样。实际上,取代专家不合理,我们真正缺的是专家吗?是难以在基层提供均质化的医疗服务。”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医生,能将AI更广泛应用在基层医疗,都是他们的心声。AI与医生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要共同守护医疗初心——“治病救人”。
如何用AI把真正有需求的患者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来,再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医疗资源,是目前的一个难题。记者了解到,“AI+医疗”已应用在不少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医院自主研发的AI大模型也走向全国乃至海外。
在我国,7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70%的眼病患者居住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中,白内障作为我国常见的一种眼部疾病,2020年百万人群中的白内障手术例数接近3000。在高海拔、强紫外线等地区,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发病率尤为突出。
“病症陈述不清、就医意识和防控意识薄弱,是年迈患者的常见痛点。在交通不便、眼科医疗资源缺乏的乡县,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在基层入户随访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专家团队深有感触。该中心斜视与弱视科副主任医师王忠浩教授曾两次参加医疗援疆任务,也因各类防盲工作到过全国大大小小的乡镇村庄。眼科医疗设备不足、乐鱼体育官网专业眼科医护人员缺乏,基层眼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弱的现状不可避免,这种无力感困扰着基层医疗工作者。
专家可以下沉基层,但派得了多少人呢?当地医护人员能学会多少呢?实际上,想要靠传统帮扶方式规模化推广医疗方法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实现高效筛查和诊断,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山眼科中心数智化技术研发与应用部博士后罗明杰表示,AI的应用就是为了将高质量的均质化医疗服务,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去带出去,给到诊疗能力相对欠缺的地方,这也是初衷所在。
2024年7月,中山眼科中心ChatZOC大模型落地应用攻坚启动。2024年10月以来,ChatZOC眼科大模型在我国湖南、新疆、海南以及马尔代夫等多点落地应用,为数千名患者提供眼疾筛查服务。
记者体验ChatZOC眼科大模型了解到,经过与患者眼部问题和感受的智能交互,该模型能对图像进行质控与病变判断,为用户生成初步诊断结果及就诊建议,准确率与专业眼科医生相当,在家就能完成眼科健康筛查。
在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乐鱼体育官网居民以前没办法在这里检查眼底疾病,如今从检查到拿到AI系统生成的报告,只要花5分钟。
“我们没有眼科专科医生,但现在我们护士用眼底检测仪给患者拍照之后,图像自动传到AI系统,3-5分钟就能出结果,医护人员检查之后再出具报告给患者,随后由全科医生作后续诊断。”该中心护理部主任胡海平向记者介绍,这台设备每天平均要为5-10位居民做检查。
AI生成的眼底检查报告中,列出了患者是否存在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积血等病灶分析、疾病分析以及检查结论。对该中心全科医生宋斌来说,AI成了他的好帮手,也让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除了眼底疾病筛查,我们还用AI进行儿童骨龄阅片。以往拍片结果要交给医联体上一级医院影像科医生,乐鱼体育官网人工阅片要30分钟,如今在社卫中心5分钟就能由AI出具骨龄结果。”
基层医疗机构往往面临人才不足、医生队伍不稳定、资源供给有限等问题,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AI+医疗”的应用,为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更多可能。在广州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AI中医体质辨识仪、AI认知早筛系统、AI慢性病管理系统已陆续投入使用,用于快速筛选和辅助诊断。
“基层医疗机构目前因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没有眼科、影像学等专科医生,借助AI应用在眼底筛查、儿童骨龄评测、慢性病并发症的筛查等,为患者提供帮助,同时及时将患者转诊至上一级医院。AI在放射相关影像学方面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夏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邓云表示。
最近,“全国首家AI医院今年上半年将面向公众开放,首批42位‘AI医生’正在内测”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有了AI,是否意味着医疗机构以后也不需要更多专业医生?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为了取代医生吗?医生对AI怎么看?
《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4.48万名眼科医生,每5万人中约有1.6名眼科医生。在罗明杰看来,正是因为医生的数量不足以覆盖百姓的需求,才更需要AI的帮助。
“很多AI产品在实验室的数据成果显著,但落地时效果不佳。目前,AI真正意义上能做到落地应用,能够反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罗明杰说。在具体场景下,靠AI技术的理想效果是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医生在临床中的切实需求,才能让AI的效果变得更好。
对于缺乏医疗资源的基层而言,AI能减少医生的压力,成为医生使用的工具,但基层医生并不认为AI能取代医生。“AI系统没有医生的灵活性那么大,没有临时的反应性,这方面达不到医生的警觉性,复杂病例的诊疗还是需要人去思考。”邓云说道。
对于宋斌而言,他既是全科医生也是家庭医生,除了要看病之外还要进行大量患者心理疏导、言语安慰等工作。“AI辅助医生做诊断,但是它仅仅是辅助,在体格检查、人文关怀方面没办法替代医生。”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其中不少与医疗相关。AI涌入医院,医生应当如何拥抱它?
“看医生”包含着比“看病”更多的人文关怀。王忠浩认为,“医生的天职,除了要给患者提供生理上的最佳治疗,更应具备同理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人文关怀,做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这些都不是AI能够完全取代的。”
“医疗的初心是治病救人。如果一项技术能帮助医生节约更多时间来更好地治病救人,那么就容易被接受和推广。相反,如果因复杂的操作和流程而增加医生的负担,那么则是与初心背道而驰,一定难以在临床中应用和普及。”王忠浩说道,好比多年前,电子病历的出现,一方面看似提高了医疗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电脑录入病历比手写病历花费更多时间等问题,影响了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交流时间。
如今的年轻医生,也是在AI浪潮中探索前行的一代。“在医学生、年轻医生学习过程当中,AI应该成为提升个人能力的助手,而不应该成为依赖的工具。”王忠浩认为,让AI帮助医生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医生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更多地投入到临床和科研一线的实践。有更多时间去关心关爱病人,观察病情;通过更多的实践与实操的积累,提升业务能力;发现并提出临床与科学问题,有更多时间去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AI助力之后,我们年轻医生和医学生更应该在这些方面多花时间,而不是期望依赖AI,把这些医学最核心的东西省掉或者简化,那是与医学的初心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