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规范AI使用应持开放心态
复旦大学近日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被认为是国内的首个“AI禁令”。它试图为学术研究如何运用AI做出规范。这一规范整体立意很好,因为我们不希望AI成为学术偷懒者的工具,甚至有人利用AI进行学术造假。但是,《规范》中的一些“禁令”条款有值得商榷之处,体现了制定者对AI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日益深入的改变仍然缺乏足够的思考。
在学术研究中应当如何对使用AI做出恰当的规范?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给AI工具一个明确的定位,AI是比我们之前用过的所有工具都强大得多的工具,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量的数据,在模拟实验和营造真实世界的数字孪生上也大有用武之地。利用AI做一系列的文字工作——从文献检索到文本摘要,再到多语言翻译,AI的能力已经媲美甚至超越普通人。但AI并不具备超越人类研究者的能力,乐鱼体育APP对具体学科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在科研中能发挥多大功效,很大程度取决于怎么使用它。因此,在学术应用中我们首要原则应该是鼓励大家多用AI,但需要将这种使用全部披露出来。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AI在科研使用中的基本原则:即发起研究的是人,最终做出结论的也是人,AI可以在具体研究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不能替代人的思考。《规定》禁止在研究方案设计等关键环节使用AI,即是对这一原则的响应。AI并不懂得我们研究的想法和方向,也不可能替我们想出研究方向,提出研究问题。提问的能力仍然是人类大大超越AI的地方。如果想让AI 替我们设计研究方案、搭建算法框架,那一定是在偷懒且不可能取得像样的成绩。
第三,我们要杜绝利用AI做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一个顽疾。过去一段时间,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学术造假的问题,比如,一些研究无法被复制,或者有选择性地挑选研究结果以支撑此前提出的假设。AI可能会加剧这一现象。所以《规定》强调禁止利用AI生成或改动原始数据等,非常及时和必要。
但是,既然鼓励使用AI是首要原则,那么我们在进行规范时就需要持开放的心态。《规定》中有三项禁令值得商榷。这三项禁止分别是: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禁止答辩委员和评审专家使用AI工具进行评审。
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应当被明令禁止,因为这违背了“人+机器”协作时人是最终决策者的原则。但致谢或者索引/注释部分利用AI来整理形成,如果能节约时间且效率更高,我们应该对此持开放的态度。即使是文学作品或翻译作品,未来也一定会大量使用AI, 一篇文章或文献经由AI初步翻译后再由人来精校并非不可,未来或许会成为翻译的常态。所以,规范的要点应当是使用AI的度,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借助AI进行语言润色或翻译。
最后,禁止在评审中使用AI也不够开放。AI的总结和摘要能力很强,经过训练的AI还可能在有经验的评审者的下,筛选总结出更为重要的信息。乐鱼体育APP面对众多论文,指望评审每篇文章都详细审阅不切实际,如果AI使用得当,能够帮助评审在节约时间的前提下更好把握每篇论文的特点,其实值得鼓励。
AI是一把双刃剑。在树立规范时,一方面要明确禁区,杜绝学术偷懒和学术造假;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AI的有效使用,让AI成为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真正能帮上大忙、节约时间的助手。在已知的一些科研应用中,AI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利用AI阅读海量医疗文献,筛选更有价值的制药方向;或者利用AI创造更逼真的模拟环境,进行初步的实验等。AI在学术研究中到底该如何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应当鼓励更多的披露、分享和探讨,这样才能推动AI更广泛和健康地应用。